霓虹燈幾近消失 滬籌建博物館挽留夜上海記憶
發布時間:
2017-08-16
78歲的龔福祥站在烏魯木齊路179弄的老房遺址前,默然無語。只有風吹動頭發的聲音,和偶爾鳴響的汽車喇叭。這里曾是麥琦里121號,原上海霓虹燈廠,記錄了龔福祥和滬上諸多老一代霓虹燈人的人生歷程。 光陰流轉,一度象征都市繁華的霓虹燈也在新技術的沖擊中變得黯淡。2006年至今,滬上霓虹燈企業縮減了九成,不少面臨關門厄運。為留住霓虹燈斑斕的過往,“霓虹燈博物館”正在積極籌劃中。 一個世紀不到九成企業沒
78歲的龔福祥站在烏魯木齊路179弄的老房遺址前,默然無語。只有風吹動頭發的聲音,和偶爾鳴響的汽車喇叭。這里曾是麥琦里121號,原上海霓虹燈廠 ,記錄了龔福祥和滬上諸多老一代霓虹燈人的人生歷程。
光陰流轉,一度象征都市繁華的霓虹燈也在新技術的沖擊中變得黯淡。2006年至今,滬上霓虹燈企業縮減了九成,不少面臨關門厄運。為留住霓虹燈斑斕的過往,“ 霓虹燈博物館 ”正在積極籌劃中。
一個世紀不到九成企業沒落
建館“ 留住最后的霓虹文化 ”
“ 我想留住最后的霓虹文化 。”上海市廣告協會光源與標識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陳觀的聲音里透著些許無奈,就在不久前,她所在的委員會還叫“ 霓虹燈專業委員會 ”,隨著LED等新光源的興起,霓虹燈逐漸失去了市場,為適應發展需要,成立了22年的委員會也更名了。
滄海桑田,當1926年上海出現第一盞霓虹燈時,誰也不會想到,一個世紀不到,被譽為“妖精”般存在的炫目燈光就被新技術沖擊甚至取代,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根據霓虹燈專業委員會的統計,2006年至今,上海的霓虹燈市場萎縮近9成,不少企業都已關閉,或是掉轉“ 船頭”生產LED等新光源,曾被譽為“霓虹燈一條街”的安遠路,如今經營霓虹燈的店家所剩無幾。
最近,陳觀在忙于籌建“霓虹燈博物館”,期望號召業內同行捐贈有年代意義的霓虹燈作品、生產設備等,在這個繁華都市的一角將其展示給市民游客,記錄一段曾經輝煌的歷史。
根據規劃,這座全國獨一無二的“ 霓虹燈博物館 ”將建在滬上某創意園區內,占地約600平方米,在多媒體互動、模擬場景再現與大量工藝 、設備、技術文獻相結合的方式展示中國霓虹燈產業發展現狀及產品的基礎上兼具國內外新興光源技術成果展示。博物館將分為四個展區,集中展現霓虹燈制作設備、仿制的霓虹燈作品等,并將開設霓虹燈制作工藝互動區域。
“我們希望霓虹燈博物館可以展示上海從霓虹燈誕生后 ,不同時期各種風格的霓虹燈造型,讓大家能借此回味夜上海的霓虹燈藝術。”
關鍵詞:
推薦新聞
分享到
聯系方式
傳真:+86-537-5669987
地址:山東省微山縣經濟開發區金園路與104國道交叉口
手機:

手機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Copyright ? 山東霓虹王電子有限公司